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要上名校】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三)

[复制链接]

90

主题

106

帖子

4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8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0 04:58: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行政法学行政法学1997年被批准为四川省级重点建设课程,2001年通过重庆市教委的验收,并被评为重庆市的优秀示范性重点课程。2005年被评为重庆市级精品课程,课程负责人为王学辉教授。2006年被评为重庆市级重点学科。现文正邦教授是重庆市政府确定的宪法与行政法学科学术带头人;王学辉教授是重庆市政府确定的宪法与行政法学科学术带头人后备人员。郑传坤教授是学校确定的学科负责人。
  本学科于1992年开始招收行政法硕士研究生,迄今为止已经培养了宪法与行政法硕士研究生九届共156名。2006年招收行政法专业博士研究生。2003年招收行政法专业本科生。1999年,按国家教委的规定,行政法学科变更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招收“宪法与行政法”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现该专业共有硕士生导师10人,博士导师2人。在校学习的宪法与行政法专业研究生130多名。从1985年组建宪法教研室和行政法教研室至今,宪法与行政法学科已经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宪法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助教1人。另有兼职教师3人,外聘兼职教师1人。开设课程:《中国宪法》、《外国宪法》、《比较宪法》、《宪法史》、《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人权法律制度》等。现行政法教研室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7名,讲师7名,助教1名;学术带头人平均年龄52岁左右,第一梯队成员平均年龄40岁左右,第二梯队成员平均年龄35岁左右,第三梯队成员平均年龄30岁左右,共承担行政法博士、硕士、本科、二学位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程序法》、《国家赔偿法》、《行政救济法》、《外国行政法》等课程以及研究生的《中国宪法专题》、《外国宪法专题》、《中国行政法专题》、《比较行政法专题》、《比较行政诉讼法专题》、《行政诉讼制度史》等课程。2宪法学一、学术队伍
  西南政法大学宪法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13名,其中教授3人(2人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5人(4人为硕士生导师),讲师5人。宪法教研室的教师构成具有籍贯多元化和学缘合理化的特点。各位教师的籍贯包括辽宁、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云南等省份;教育背景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教师中取得博士及硕士学位的有10名,其中多位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著名高校。 
  二、课程设置
  教研室编辑出版有《社会主义宪法学》、《资本主义宪法学》、《宪法学》、《宪法学新编》、《中国宪法学》、《宪法学教程》、《中国宪法法律法规汇编》、《宪法比较学习与研究文献选编》等教材和学习资料。开设课程有:中国宪法、外国宪法、人权法律制度、比较宪法、公法原理、中国近代宪法史、西方宪法思想与制度等。
  三、科研成果
  多年来,宪法教研室在近代宪政史研究、公民基本权利研究、基本宪政制度研究、社会热点问题的公法研究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专长。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司法部、重庆市以及校级课题多项,在《人民日报》、《中国法学》、《现代法学》、《法学家》、《政法论坛》、《法商研究》、《法学》、《法学论坛》等杂志上发表文章百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光明日报》、《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转摘多篇。
  四、学位点
       宪法教研室所依托的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于1992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现为省部级重点学科。汪太贤教授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行政法学院院长。张震副教授为宪法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后研究人员。梁洪霞博士为宪法教研室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3法律史法律文化史研究的对象是中西方法律文化的起源、变迁以及比较中西法律文化的异同,从而揭示人类法律文化的共性和各自的特性,因此研究法律文化史,有助于认真、切实地总结人类法律生活的经验和智慧,懂得怎样去取西方之长,补我之短,这才能为中国法制现代化提供真实的资源,也为克服既不了解中国又不认识西方的盲目性创造了思想基础。同时,以法律文化的视角研究中西方法律,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走出传统的工具性、阶级性或规范性等思想框框,将法律同人类历史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考察,在法学理论上,可起到开拓视野、“返本创新”、与时俱进的重大作用。民族法文化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法文化研究方向,同法律史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法律文化史园地中,民族法文化是一朵奇葩,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在创建中华法系的过程中做出了卓越贡献。80年代以来,国内外已逐步形成民族法文化的研究热点,其主要研究对象:少数民族中的习惯法、少数民族法制史以及习惯法与国家的关系等问题。一般的研究方法是从民族文化的视角出发,采用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对历史与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寻找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切入面和冲突点,从而找到解决冲突的方法,并归纳出在民族地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社会规范。民族法文化研究是我校多年来发挥地域优势而形成的一个基本稳定、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多年来,西南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科一直注重对民族法文化的研究,形成了一支水平较高的研究队伍,建立了民族法文化研究室、西南民族法文化研究中心,这也是中国民族法文化的会长和会址所在单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了杨怀英教授的《滇西南傣族婚姻家庭与法的研究》、《凉山彝族婚姻制度研究》、俞荣根教授的《羌族习惯法》、徐晓光教授《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龙大轩副教授的《羌族法文化研究》等著作,填补了民族法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4法律逻辑学法律逻辑学硕士点目前设置有四个专业研究方向,即:(1)审判逻辑;(2)侦查逻辑;(3)法律思维与司法技术;(4)法律规范逻辑。法律逻辑学学科点所依托的法律逻辑学教研室拥有一批对法律逻辑学颇有研究的老中青专门人才,其教学与研究水平居于国内同专业的领先地位。阳作洲教授和雍琦教授均是我国法律逻辑学的主要开创者,也是国内著名的法律逻辑学家。阳作洲教授曾长期担任中国法律逻辑研究会的副会长、雍琦教授生前曾长期担任中国逻辑学会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会长及名誉会长。法律逻辑学学科点现为中国逻辑学会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的副会长单位、中国逻辑学会的理事单位和重庆市逻辑学会的常务理事单位。法律逻辑学学科点自成立以来特别注重将逻辑学原理、方法与司法实践相结合,奠定了法律逻辑学面向司法实践、服务于司法实践的研究理念,在审判逻辑和侦查逻辑研究领域取得了迄今国内领先的学术地位。阳作洲教授和雍琦教授,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国内率先开展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工作,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创性地拓展了侦查逻辑以及审判逻辑的研究领域。图文 来源于网络排版 许美青审核  杨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 西南政法大学论坛  

GMT+8, 2025-9-27 22:45 , Processed in 2.07486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Design S!|ƽ̶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